今晚看完4集,我确定这国剧清流没白等
内娱油田井喷了。
2018年,《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》《古董局中局》;
2019年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;
2020年,《古董局中局Ⅱ:鉴墨寻瓷》;
2021年,《风起洛阳》《古董局中局》电影版;
到了2022年——《长安的荔枝》《敦煌英雄》《汴京》《四海鲸骑》《两京十五日》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《大明书商》……
这是哪个顶流?
一看,哦,原来人家自带资源——
风起陇西
马伯庸。
几部作品改编成为爆款剧后,这个名字想必你已经不陌生。
国产影视剧为什么要争着抢他?
《风起陇西》,今年粉丝最期待的新作之一,从这部剧里你就能看到答案。
这些,就太难让人挪开眼——
演员。
主角陈坤+白宇。
聂远、尹铸胜、王骁、董子健、郭京飞、李光洁……
导演路阳。
《绣春刀》系列,《刺杀小说家》。
三国。
影视、游戏、漫画,改编过的版本不计其数。
但你放心,马伯庸一定还有新的视角。
01
马伯庸擅长在史料缝隙里填充故事,都知道。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张小敬,出自唐代华阴县尉姚汝能编纂的《安禄山事迹》的一句话。
“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。”
马嵬驿兵变,对杨国忠首先发难的,是个叫张小敬的骑士。
马伯庸由此切入,扩写了张小敬故事,才有了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。
一个成了上元节大闹长安城缉凶的“五尊阎罗”,一个是辅佐太子希望光耀门楣的前宰相后人。
可以开脑洞的不仅是人物,还可以是事件。
《明史》对大明洪熙年间的太子朱瞻基,有一段不合常理的记述。
“夏四月,以南京地屡震,命往居守。五月庚辰,仁宗不豫,玺书召还。六月辛丑,还至良乡,受遗诏,入宫发丧。”
翻译一下就是,太子四月份被派往南京查看地震灾情,五月十一,在北京的皇帝病重,内阁派人出京通知太子,六月初三,太子就从南京回到了良乡(北京房山下辖镇),前后仅二十二天,考虑到传递消息的时间,可能返程只有十五天。
而两京之间一千一百多公里,在没有火车轮船的时代,太子是如何迅速返回,日行上百里,一直是个谜。
更别说,还有“未几,仁宗崩,宣宗(朱瞻基)自南京奔丧。高煦谋伏兵邀于路,仓卒不果”的记载。
朱瞻基不仅神速回家,还躲过了明枪暗箭,背后,给了无尽的想象空间。
这一切,就催生出了《两京十五日》的故事。
可见马伯庸厉害的一个重要地方,切点。
他像手术刀一样切入历史的缝隙里,用想象力填充丰沛的血肉。
《风起陇西》。
东汉末年,英雄辈出。
曹刘对决天下,孙吴雄踞江东。
从预告片里,就能看到各种“汉末遗风”。
汉妆汉服。
汉礼汉隶。
汉甲、六博棋。
这样把三国气息拉满,你以为就会讲一个“历史故事”?
不。
相反,Sir看到了一种有意为之的分裂。
比如台词。
- 我总觉得这一切背后,都有烛龙的影子,不抓住烛龙,你我都得完蛋。
- 那就抓到烛龙咯,问他咯。
完全是现代化的口吻。
比如片尾曲。
特地选了一首新裤子的歌。
表达摇滚和叛逆,誓不刻意“作古”。
更具有风格是片中的设计:
曹魏,蜀汉,都知道。
白帝,烛龙是谁?
间军司是什么?
司闻曹又是啥?
答案,写在小说的后记里。
马伯庸坦言:
《风起》中的很多名称,比如靖安司、司闻曹、军正司,以及繁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,全部都是我毫无考据的凭空杜撰,这都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。所以,严格来说,《风起》并非是一部三国历史小说,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。如果有人指责我到底看没看过三国历史,我也只能挠着头回答:“唔,其实这发生在不同的次元…………”
凭空杜撰,架空故事,不同次元。
大概就能明白。
不论是小说,还是剧。
跟马伯庸大多数作品不同的是。
《风起陇西》里聊的历史。
只不过是一个幌子。
但幌子的功能,是遮掩。
遮掩什么?
真正的精彩,谍战。
02
虽然是讲三国。
但在剧中展现的,并不是众所周知的三国前期,而是诸葛亮做《出师表》的背景。
蜀汉北伐。
历史上,公元228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,倾全国之力,北伐曹魏。
结果因为错用马谡防守要地街亭,致使被魏国大将张郃偷袭,陇右诸郡得而复失,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。
而预告片直接点明了此中疑惑和看点:
诸葛亮如此诡谲多智之人
为什么会中计啊
这事让无数后人争了千百年。
有人说诸葛亮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
有人说马谡难堪大用,言过其实。
但剧中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想——
情报。
因为情报有假,导致北伐失败。
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情报呢?
看点来了吧。
从而引出马伯庸为此精心设计并打造的“历史血肉”——
在曹魏和蜀汉的正面战场之外,还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情报战场。
蜀汉有负责间谍情报的机关,司闻曹。
魏国为了应付司闻曹也设立了机构,间军司。
双方互派间谍,安插卧底,为行军作战,搜集情报。
谍战。
甚至,这一回的编剧金海曙,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谍战题材编剧,他曾改编过虹影的小说《上海之死》(娄烨也用这部小说拍了《兰心大剧院》)。
而回到剧中,故事的开端。
就是北伐失败后,蜀国丞相诸葛亮(李光洁 饰)下令让长史杨仪(俞灏明 饰)彻查街亭一案。
之前提到的“白帝”,就是蜀国司闻曹在魏国安插的高级间谍,此时正担任魏国天水郡主簿的陈恭(陈坤 饰)。
街亭的假情报,便是来自“白帝”陈恭。
出了这么大事,他自然成为第一责任人,被直接下令弄死。
司闻曹左曹掾冯膺(聂远 饰)就派陈恭的大舅子,司闻曹靖安司主事,荀诩(白宇 饰)前往天水锄奸。
可让亲戚查亲戚。
摆明了是有意让他刀下留人。
果不其然,荀诩费了大力气搞清了原委,却得到了一个更加毛骨悚然的结论。
蜀国在魏国安插有“白帝”。
魏国也在蜀国高层里,塞进了一个“烛龙”。
无间道了属于是。
在没有电报机的年代,搞搜集、传递、暗杀、欺骗,如何侦查与反侦察,以及特工之间的死斗。
展现出古代谍战是如何操作的。
可以说,在代入感这一点上,《风起陇西》给玩明白了。
但只是代入感,远远不够。
还有换战场。
第4集,陈恭作为天水主簿,被魏国派往蜀国联络反抗力量,从魏国回到了蜀国。
战场瞬间发生了转变。
从在敌营当间谍,到回到我方抓内鬼。
这个老鼠变成猫的转变,与当年的谍战剧《风筝》颇有神似之处。
在《风筝》里,建国前的地下党员出生入死,建国后又继续从事参与反特斗争,其间的世殊时异,把谍战玩出了新套路。
当然,相对于更换战场带来的与《风筝》的神似。
《风起陇西》里真正的精彩部分,目前看更像另一部谍战神作。
有注意前边Sir的介绍里,对主要角色官职的强调么?
杨仪,丞相府长史;
冯膺,司闻曹左曹掾,蜀汉情报机构负责人;
荀诩,司闻曹靖安司主事,主管境内反间;
以及接下来会出现的,高堂秉,司闻曹军谋司司尉,负责搜集分析情报。
孙令(常远 饰),司闻曹主记室从事,管后勤。
以及前几集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情节,李严(尹铸胜 饰)干涉司闻曹。
历史上同为蜀汉托孤大臣,作为诸葛亮早期对头的李严,在剧中,借街亭之战发难,让自己的心腹,担任了司闻曹的负责人。
情报机构换了天,内部的各位主管被迫内卷。
不仅要搞职场斗争,还得顺道查出谁是魏国间谍。
这场面,像不像那啥?
Sir甚至可以斗胆猜一个结局。
到最后,能不能弄清楚谁是魏国间谍,可能并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把魏谍当子弹,能打向谁,才重要。
不论古今,斗争的底色,大都是权力。
当然,虽然Sir前边用大众熟知的国共谍战作品来作比。
但其实,《风起陇西》比它们要显得更加纯粹。
两个细节。
诸葛丞相的述职报告:
灭曹,兴汉,前途虽艰险,万死不辞。
第3集在山中被围的蜀国探马们,为了让情报传出去,慷慨就义,视死如归,叫嚣着“兴汉灭贼”。
光复大汉,讨伐逆贼,这是蜀汉的政治正确。
但另一幕,天水在诸葛亮北伐中被攻取时,当时还是将领的郭刚(董子健 饰),带着士兵,同样喊着“大魏男儿,慷慨赴死”。
作为世代食曹魏俸禄的郭氏将门,对于跟着魏武横扫北方的魏军士兵,抵抗蜀国,同样也是保境安民,守土有责。
蜀汉有蜀汉的天命,曹魏有曹魏的正义。
没有谁对谁错。
这可能也是三国历史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。
在Sir看来,这是《风起陇西》相比于其他谍战,可以做得更纯粹,更有潜力的地方。
在没有预设正确的前提下,在一个历史的多岔路口。
专注于呈现一个大争之世里,人的精彩。
03
如果说,《风起陇西》通过谍战,最终肯定会走到人性的诡谲与恶意上。
Sir不全同意。
马伯庸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过,他的小说,要表达的是一份共鸣。
而这群已经死掉千百年的人,如何能与现代读者共鸣呢?
小人物的悲欢。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历史人物太容易露脸,甚至一言一行都被记录在案,后人可以各种角度揣度、分析,品评善恶、是非。
比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唐玄宗,太子,李林甫,贺知章……《风起陇西》里的诸葛亮,李严,杨仪,郭淮……都是有史料传记的人物。
评价,也早有公论。
但真正打动观众和读者的地方,马伯庸靠的,恰恰是写小人物。
比如《长安》里的这段描写可以如此动人:
“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?”姚汝能一怔,不明白他为何突然说起这个。
“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,你给他半吊钱,就能偷偷攀到塔顶,看尽长安的牡丹。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,总是偷偷地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。”张小敬慢慢说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。
姚汝能正要开口发问,张小敬又道:“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,他选的芝麻粒很大,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。我从前当差,都会一早赶过去守在坊门,一开门就买几个。”他啧了啧嘴,似乎还在回味。
“还有普济寺的雕胡饭,初一、十五才能吃到,和尚们偷偷加了荤油,口感可真不错。”
以这种细枝末节。
把历史,还给那些被历史抹去姓名的人。
小沙弥,卖饼的回鹘老头,训骆驼的阿罗约,薛乐工,李十二,瞎眼阿婆……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有,但不妨碍他们的喜怒哀乐,悲欢离合,能穿越时空。
而《风起陇西》里,不仅有马伯庸。
还有导演,路阳。
他的视角一样低。
《绣春刀》里,主角三人团从来没有什么雄心壮志,担心的只是婚丧嫁娶,柴米油盐。
沈炼爱猫,爱画,爱平凡的生活。
可惜被动卷入历史后,都沦为朝堂大势的鱼肉。
小人物为了小确幸的愤怒,是路阳作品的一个主题,也是他在这一次,试图去联通观众的地方:
我觉得,现在越来越多的故事不是用一个惯常的、英雄式的方式去刻画伟大的人物,反而更多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,一个日常的小人物。他并没有超能力,也并没有超人的智慧,他能做到的其实我们也能做到,但他在关键时刻释放出来的光彩,是能够去感召和号召我们的。
因此,回到《风起陇西》的剧里。
看到的,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
不相信妹夫叛变,被严刑伺候的荀诩。
身在敌营,每天虚与委蛇,担惊受怕的陈恭。
不堪受辱,慷慨赴死的谷正。但剧中,特意把不少镜头,给到了谷正的家人——
每一个死掉的间谍背后,可能都有父母妻儿受到连累,他们在乱世中可能会就此消亡。
甚至,虽然视角放在蜀汉,但却很难在魏国阵营里,找到一个纯粹的恶人。
太守郭刚,一心想的,除了保境安民的职责,更重要的,是不辜负叔父郭淮的期待。
司马糜冲,更是在反间谍工作上兢兢业业,在被陈恭渗透的天水城里,他是难得的劲敌。
甚至某种程度上。
如果不是各为其主。
剧中很多人物,都意气相投,定能成为朋友。
这种模糊掉的善恶,延展开的悲欢,是历史作品才特有的魅力。
一方面,它是冷酷的。
阴谋,诡计,密室之中的言谈,动辄要人性命。
马伯庸:身为一个阴谋论者,我的信条是: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,如果没有,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。
但另一方面,它又充满温度。
我们也一样。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,几百年后再回看这段历史,可能也没有我们的痕迹,但我们确实真实地生活过,有自己的喜怒哀乐,甚至说,对历史进程,还有过那么一点点细微的影响。我就在想,我关注古代的这些普通人,实际上也是关注现代的普通人。
可终究,它是“故事”的。
没错。
马伯庸的作品里,他可能力有不逮。
可唯独没变的,在他的故事里,总能看到尊重读者,尊重创作。
那些玩笑梗,那些人性微光。
这是这回《风起陇西》值得期待的原因。
也是马伯庸可以在影视圈扫荡四方的缘由。
在一个创作都开始越来越敷衍的时代。
一丁点的努力和坚守,就足够绽放光芒。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